一曲高歌一樽酒,一人獨釣一江秋。
出自清代王士禎的《題秋江獨釣圖》
(相關資料圖)
解釋:高聲唱一首漁歌喝一樽酒,一個人在這秋天的江上獨自垂釣。
賞析:一件蓑衣,一頂斗笠,一葉小舟,一邊唱歌一邊飲酒,寫出江上漁父獨釣的瀟灑,在逍遙中又有幾分孤寂蕭索的心情。
《題秋江獨釣圖》
王士禎 〔清代〕
一蓑一笠一扁舟,一丈絲綸一寸鉤。
一曲高歌一樽酒,一人獨釣一江秋。
譯文
戴著一頂斗笠披著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,一丈長的漁線一寸長的魚鉤;
高聲唱一首漁歌喝一樽酒,一個人在這秋天的江上獨自垂釣。
拼音
注釋
蓑(suō)笠:蓑衣、笠帽。用草編織成的古時漁家、農(nóng)民的防雨草衣;笠:用竹篾或蘆稈篾片編織的帽子,也是漁家、農(nóng)民防日曬、防雨淋的帽子。扁舟:小船。絲綸(lún):即絲織編成的釣魚的繩子。樽(zūn):酒杯。扁舟:小船。創(chuàng)作背景
這首詩是王士禎早年應朋友邀請,為《秋江獨釣圖》而題的七絕。
賞析
全詩描寫了一個漁夫打扮的人,在江上垂釣的情形:一件蓑衣、一頂斗笠、一葉輕舟、一支釣竿,垂釣者一面歌唱,一面飲酒,垂釣的瀟灑被刻畫得活靈活現(xiàn)。雖然獨自釣起一江的秋意,但逍遙中不免深藏幾許蕭瑟和孤寂。
前兩句近乎白描,后兩旬卻有著無窮意味。圖中看似不可能的“一曲高歌一樽酒”在作者的想象中展現(xiàn)出來。而最后一句“一人獨釣一江秋”似是回歸原圖,但此“釣”已非彼“釣”了,賞一江秋景,感一江秋色,聯(lián)想開去,那是一種感懷,或者說,最后一句已是“虛實相映”了。
再觀全詩,九個“一”巧妙嵌入其中,將詩與圖的意境表現(xiàn)得分毫不差,細細品味,這些“一”用得十分貼切又有情趣。最后一句“一人獨釣一江秋”,漁人釣的是魚?是秋?是瀟灑自在的生活?是無拘無束的心情?在詩人看來,這樣的秋江獨釣者,才是真正懂得生活樂趣的人。
賞析二(轉自:初衣勝雪)
初衣解詩:清朝是詞壇或者詩壇非常寂寞的朝代。這是由于清朝的文網(wǎng)嚴密,漢族官員得不到重用,而且在文字方面,審查得非常嚴謹,也就使唐宋以來的文人盛行的詩詞歌賦,不復由上自下的傳播流行。清朝是對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抑制和打壓最為嚴酷的時期。所以我們所看到的清朝的詩詞,其在民間的影響力遠遠遜于前朝。
但是這個其中,也不乏有詩人詞人和作品,沖破層層的文網(wǎng),沒有被洇滅而得以流傳下來。這其中就有清朝杰出的詩人文學家王士禎。
說起王世禎他應該是明末清初的人。但是由于他高壽,順治十五年的進士,卻在康熙朝做了40多年的官,而且他是一個純粹的漢族官僚,以刑部尚書退休。這在清朝來講,是很少有漢人獲此地位的。這得力于他,清廉勤奮,且辦事效率高,高到什么地步呢,在辦理訴訟案件時,幾十個記錄的官員,努力的想跟上他言語的節(jié)奏,結果手腕都寫傷了。幾個月就辦理了要案數(shù)千件。
而且辦理的結果,寬嚴有度,深孚眾望。
所以說在滿清的朝廷立腳,光有文采那是不夠的。辦事能力是漢人在滿清朝廷立腳的最重要的因素。但是王世禎并不驕傲,相反,他為人非常的平和謙遜。
在這平和謙遜的外表之下,我們看到他的詩詞,清朗有度,在嚴密的文網(wǎng)之下,居然能夠展現(xiàn)個人的胸襟和抱負。
這是一首題友人畫圖的詩。對方畫了一幅秋江獨釣。我們最記得的應該是唐朝的,“孤舟蓑笠翁,獨釣一江雪?!彪m然極有畫面感,但是說實話實在是極致的蕭瑟。但我估計日本人喜歡。
古人中用“一”來做詩做句,有畫面的簡潔感,但是往往失于纖巧,所以往往會在做詩或者句當中,另外的用高昂做比對。比如用一葉扁舟,通常要對萬壑,千山,百,十,數(shù)來調劑。
明朝散文家的張岱,在《湖心亭看雪》中有“長堤一橫,湖心亭一點,與余舟一芥,舟中人兩三粒而已。”這是將一用到了極致。但是很明顯才子氣重,閑適性靈有余。所以許多后人作詩作詞作文章,都脫不出這樣的纖秀空靈的美感,一不留神就走向了傷感頹廢。
但是王世禎,在28個字里,連用9個“一”,卻明爽動人,層次遞進,開闊鮮明。可謂強悍。
說的是在明麗的秋江之上,在湖心釣魚的人。
“一蓑一笠一扁舟,一丈絲綸一寸鉤。”非常簡潔明快地寫出了在江心釣魚的人。但是我們可以感覺到其中的健康的氣息。
“一曲高歌一樽酒,一人獨釣一江秋?!蹦憧催^秋天太陽好的時候,那在江邊釣魚的人嗎?面對波光粼粼,他的注意力在魚標上面,但是又不全在魚標上面。這個時候心思沉靜,人與自然融為一體,以我為中心,去觀照身外的世界。如果唱歌也是發(fā)乎于內(nèi)心的自然的流淌,而眼前的秋色秋水,都收納在他一個人的心懷里。
如果不是特地為了生存去打魚,釣魚實在是一種平衡身心的娛樂。我看見許多人釣上的魚,并不許都要拿回家來吃。他們往往會將一些小魚苗,輕輕地摘取下來,放生到水里。
釣魚實際是一種姿態(tài)。能夠感受萬物的緣起和交集。親水,親近自然。
但是王世禎的這首詞的好,顯然不是在他連用了9個一,而是詞中表達的健康的審美氣息。那種擁抱自然和秋天的快樂,并不消沉,也不激憤,惟是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樂觀。
秋水長天,是秋天最明麗壯麗的景色。會欣賞的人,往往眼是相機,心是吊鉤,說要容納的,是這天然的天地好景色,蕩滌人的心靈。
雖然王世禎是題畫詩,但是看一看他的生平與作為,一生明快向上,肯做實事,是一個非常大氣而務實的清朝的漢族官僚,在滿清嚴密的高壓下,有所作為有所突破,這也是得利于他樂觀的心境。
所以從這首詩里,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他的身上的那一種氣質。那顯然不是隱士的,而是入世的。也就使這首詩分外的明快高爽!
賞析三(轉自:核桃樹下讀歷史)
妙趣橫生,意境深遠的數(shù)字詩:一曲高歌一樽酒,一人獨釣一江秋
數(shù)字詩是中國古詩詞中一個有趣的存在。詩歌因為有了數(shù)字而變得意境深遠,搖曳多姿,一起來看一下。
《山村詠懷》:一去二三里,煙村四五家。亭臺六七座,八九十枝花。
這是宋朝詩人邵雍寫的一首非常有名的數(shù)字詩。全詩只有短短二十個字,卻巧妙的包含了從一到十十個數(shù)字,渾然天成,意境優(yōu)美。離這里兩三里遠的地方,有一個炊煙裊裊的小村莊。村里住著四五戶人家,分布著六七座亭臺。一路行來還可以看到不少盛開的花朵。有多少朵呢?大概八九十枝吧!
《詠雪》:一片兩片三四片,五六七八九十片。千片萬片無數(shù)片,飛入梅花都不見。
相比起前一首來,這首詩的藝術價值要遜色一些。但依然寫的妙趣橫生,蘊含深意。大雪紛飛,置身于這廣袤的天地之中,但見一剪寒梅傲立雪中,斗寒吐妍。不止是雪花融入了梅花,就連看雪的人也融入了這雪花和梅花中了。
《題畫竹》:
。自然淡淡疏疏,何必重重疊疊。
這是清代詩人、畫家鄭板橋題寫的一首題畫詩。畫家巧妙的用一到六六個數(shù)字說明了畫竹的技巧:疏落有致,間隔有距,才能以少勝多,畫出竹子的神韻特點。
《題<百鳥歸巢圖>》:天生一只又一只,三四五六七八只。鳳凰何少鳥何多,啄盡人間千萬石。
這是明朝狀元倫文敘寫的一首頗有諷刺意味的題畫詩。這首詩平中有奇,暗藏機關。尤其是最后兩句,一鳴驚人,讓人不由得感慨當時朝政的腐敗,賢人不足,奸邪誤國。真可謂是心懷天下,憂國憂民,寓意深刻,發(fā)人深省。
《題秋江獨釣圖》:一蓑一笠一扁舟,一丈絲綸一寸鉤;一曲高歌一樽酒,一人獨釣一江秋
這也是一首題畫詩,作者是清初文壇領袖王士禎。一件蓑衣、一項斗笠、一葉輕舟、一支釣竿,一面歌唱,一面飲酒。一人獨自釣起一江的秋意,瀟灑自在,逍遙快活??墒羌毱分?,逍遙中又不免藏著幾許蕭瑟和孤寂,載載孑立,形影相吊。
有意思的是乾隆時期的詩人陳沆也寫過類似的一字詩:一帆一槳一漁舟,一個漁翁一釣鉤。一俯一仰一場笑,一江明月一江秋。意境頗為相似。
《水仙子·夜雨》:一聲梧葉一聲秋,一點芭蕉一點愁,三更歸夢三更后。落燈花棋未收,嘆新豐孤館人留。枕上十年事,江南二老憂,都到心頭。
這是元代曲作家徐再思所作的一首散曲。深秋夜雨,萬般滋味涌上心頭。既悲秋感懷又羈旅哀怨,還有對父母深深的掛念。尤其曲中的數(shù)字“一聲”、“一點”、“三更”、“十”、“二”等,更是給人以回環(huán)復沓,一詠三嘆的獨特美感。
《一輪明月滿乾坤》:十里長亭無人走,九重天上現(xiàn)星辰。八河船只皆收港,七千州縣盡關門。六宮五府回官宰,四海三江罷釣綸。兩座樓頭鐘聲響,一輪明月滿乾坤。
這是出現(xiàn)在名著《西游記》中的一首數(shù)字詩。作者吳承恩倒用十個數(shù)字,寫出了唐僧師徒西行路上,紅日西墜天色已晚的景象。尤其是最后兩句,氣勢恢宏,既寫出師徒四人斬妖除魔后愉悅的心情又表達了不達目的不罷休,誓要求取真經(jīng)的堅定信念。
標簽: